三、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加大赏识教育的应用 1.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,对学生多加赞美 在对自身和学生进行了深入了解后,开展人际交流的实践是提高赏识教育高效性的必要方法。因为只有在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将赏识教育的结果体现出来。在沟通交流过程中,别人可以作为一面镜子,折射出自己的某方面,从对方的表现中可以看到没有被自己发现的缺点,并加以改正。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成功的德育教育。 2.多做沟通,提升德育教育高效性 首先,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,要多倾听,表现出积极的态度,引导学生大胆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,使学生消除顾虑,增加孩子的自信心,尽情地和老师交流。其次,要专心的听学生讲。对学生所说的言语进行分析,发现学生话语中提到的问题以及隐含信息,全方位掌握学生讲话的含义。再者,在交流过程中,老师要适时给予回应,以表现出自己在认真地听。最后,可以适当的使用提问,对学生所讲内容展开质疑及确认,这往往也是交流过程中的小技巧,提问对于信息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。 同时,老师应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去,感受他们的情感及思想,理解他们,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他们的需要,还可以得到他们的信任,让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被理解的,对师生的沟通是有帮助的,为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,进行心理沟通,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基础。只有以对方的视角去感受问题、看待问题、体验问题,才能足够的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以及说话时的心情和行为。因此,在沟通过程中起到枢纽作用的是通情达理,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因素。例如,某个学生病了,要通知他的家长或是亲自送其回家,孩子住院时去探望,进行积极地交流。学生返回学校以后,主动为其补习;天气变化时,提醒孩子增减衣物。尽管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琐事,但是在学生的心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,那么,孩子们必然会把感恩之情化为奋进的动力。 3.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赏识教育不是哄学生,而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,因此一定要坚持原则。比如,在教学中订立规定,可以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,如学生的作业不可以抄袭他人的,不可以拖延时间。课堂发言时,除发言同学以外其他学生要保持安静,有问题要举手示意等,通过这些规范,养成学生的好习惯。赏识教育不是一味表扬鼓励,也要有适度的批评。赏识是学生非常渴求的一种需求,但仅仅进行表扬和鼓励,就会步入赏识理解的误区。想让学生全面发展,健康成长,批评是不可或缺的,毕竟学生在不断犯错然后改正中成长起来的。要相信学生依然是好孩子,犯了错不要紧,只要积极改正就好。 参考文献: [1]孙彤.组织行为学教程[M]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1. [2]李祖超.激励教育刍议[J].中国教育学刊,2013,(5). [3]蒋发忠.“正激励”的负效应例说及预防[J].宁夏教育,2011,(5). |